我國的很多風景名勝,由于同詩文對聯等優秀的旅游文學作品結合緊密,相得益彰。文學因風景之美激發文人敏銳的思維,留下千古名作;風景因千古名作而又聲名遠揚;游人更因旅游文學的導讀,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自然之美, 從而得到意味無窮的享受。文因景生,景因文顯。文學與旅游的互動,既讓文學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日益顯示出來,又能傳播著旅游的形象,增強旅游的魅力,拓展旅游的文化內涵。
其一,旅游文學能夠提高生態旅游的層次和品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 有龍則靈。”就是說,不很秀美的山,不很壯闊的水,如果從旅游景觀的角度講,根本就沒有開發價值。然而,這些地方一旦經山水文學的渲染,與歷史名人結了緣、掛了鉤,便會身價百倍、舉世矚目。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山水景觀,都是因此而聲名遠播,成為歷史文化名勝。
利用旅游文學的“名人效應”,擴大旅游地影響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在現代旅游開發中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是利用名人的事跡、典故進行大力的宣傳,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旅游活動,豐富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提高旅游地的層次和品位。如安徽馬鞍山市抓住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其地終老這一點,大做文章,,從1991年開始將重陽節定為“國際吟詩節”,利用李白這位名人將馬鞍山推向了世界;二是利用山水名篇佳作獨有的文學特性和巨大影響力,對生態旅游景點進行加工改造,以強化生態旅游的文化環境,提升景點的層次和品位。如蘇州寒山寺順應日本游客新年撞鐘的需求,對寺廟及周邊景區逐年改進,不斷完善,將唐代張繼《楓橋夜泊》一詩的意境營造得更加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吸引著游客源源不斷涌來,長盛不衰。
其二,旅游文學能夠提高生態旅游景點的審美價值。“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是詩,水是夢,古代山水文學正是這種文以載游、文以綴景傳統的完美體現,具有極高的旅游審美價值。
歷代中國詩人“性耽山水”、“情系田園”的文化心態的積淀,不但把“山林泉壤”視為“文思奧府”,而且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化在山川亭池的肌體血脈里,閑暇時以之陶冶自己的心靈,失意時以之撫慰自己的靈魂。人之性靈與山水之靈秀,互為表里,一起糅成山水文學的意象美和情韻美。
盡管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作品風格各異,其獨特的美感氣韻,至今仍以其獨特神奇的魅力,使廣大生態旅游者在尋山訪水的旅途中擴大視野,熏陶情操,陶冶心靈,身臨其境中體悟山水文學的情韻。眼前的景象和心中的意象溝通起來,互相烘托,形成豐富的審美意象,又極大地強化了觀賞活動的實際美感。如雄峙贛江之濱、神奇富麗的滕王閣,因韓愈稱贊“江南多臨觀之美, 而滕王閣獨占第一。”千百年來,滕王閣因此吸引了無數游客慕名而至。當游客迎風登閣,憑欄遠眺之時,初唐才子王勃那千古傳誦的《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撫今追昔,把恢宏壯麗的景象淋漓酣暢,扣人心弦地展現在眼前,游人不禁怦然心動,游興倍增地鑒賞景觀,體味詩人獨運的匠心,實景與詩文結合更增添審美感受,從而產生一種滿足和愉悅的感受。
在許多山水文學作品中, 作家們從各個角度對游覽地的概括作了一定的介紹,不僅文筆優美,妙趣橫生,而且富有知識,具有指導性,在生態旅游中具有很強的游憩功能。
其三,旅游文學有提升旅游景點意境功能。在眾多的生態旅游地,許多景觀本身無需文人點化,就已經如詩如畫,并隨著游客的游蹤,漸入佳境。但是隨處可見的點綴于青山碧水、樓閣亭臺之間的楹聯、匾額和題刻,除能激起游人的共鳴外,還能進一步啟迪游人進入意境。蘇州拙政園的梧竹幽居位于水池的盡頭,對山臨水,后面一帶游廊,廣栽梧竹,這是一個“風尾森森、龍吟細細”的幽靜去處, 這一實景本就曲徑通幽、引人入勝,而它的額對卻揭示出了更深的意蘊,將觀賞者引導到了更高的境界,其額為“月到風來”,上聯為“爽借清風明借月”,下聯為“動觀流水靜觀山”,不但道出了粼粼清波、磊磊假山的動靜對比,還借入了大自然的清風明月,構成了虛實相濟的迷人意境,真是意味深長,不能不令游人陶醉。
其四,旅游文學對游客有游境功能。“看景不如聽景,聽景不如看作品”,這句俗語最通俗地道出了山水文學作品的導游真諦。豐富多彩的生態旅游,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拓展了人們的心胸,然千里長山難盡奇,萬里之水難盡秀,旅游只是短暫人生中稍縱即逝的一瞬。人們熱愛向往大自然,而現實生活又使得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常常往返于自然山水之中。
自古至今的記游作品,好像一幅幅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畫卷,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闊而深邃地揭示了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最好的“臥游”載體,更是神游四方的最親切最得力的導游。祖國各地的名山勝水,殊地異域的地方風光,林林總總的民族風情,千奇百怪的自然奇景,無不熔鑄在歷代名家山水文學作品之中。對每個旅游者來說,限于時間和財力,旅游過的地方再多,終不能游遍祖國的角角落落,“名山恐難遍睹”,而借助于閱讀山水文學作“臥以游之”,卻能聊補行不遍、看不足之遺憾,從而足不出戶而周游天下。
其五,旅游文學對游客有促游和興游的功能。生態旅游活動是一種高品位的審美活動,其美感的捕獲主要依靠山水名勝的優美度,也有賴于文學作品對這些山水名勝的描寫宣傳,而山水文學作品藝術地揭示了山水美的內涵,使讀者或游客流連忘返,回味無窮。這實際就是促游、興游的過程。若游西湖遇雨,無須煩惱,引用蘇軾的名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或許能讓人轉憂為喜。雨中的西湖,更具有一種朦朧、含蓄、飄渺的美,置身其中,個中情趣平日還難以尋覓,游興因此而大增。
歷來好游而善游者少,善游又能以文潤游者更少,徐霞客卻善游又能文,他擅長探幽尋勝,賞會景物獨具之美,故《徐霞客游記》多觀景之妙語,把審美興趣提高到理性高度,啟引后游者以情感更以理性去領略大自然千變萬化的繽紛色彩。
其六,旅游文學對旅游景點有導游功能。我國浩如煙海的旅游詩詞、游記散文、名勝楹聯、題名題刻等,這些作品描山繡水、抒情繹理、引人遐想,發人深思,極富導游意味。
名勝古跡和自然風景區等生態旅游地的名勝楹聯、匾額題刻等,具有獨特的點景藝術。旅游楹聯除具備楹聯的共同特征外,同時它又出現在旅游點,其內容能對某一景區的全體或局部進行描寫、概括,增添了游覽地的詩情畫意,還給旅游者以導游作用,給予旅游者以思想教育、藝術熏陶。如杭州西湖小瀛洲有一亭,名為“亭亭亭”。游客至此多不明其意,只因該亭距三潭不遠,故引元代聶大年的詩句“三塔亭亭引碧流”而得名。構思獨到,別出脫俗,給游人以深刻印象。
題刻雖僅是只字片語, 但大多刻于景點的關鍵處,能助人游興。這種石刻精煉、含蓄,富于文學性、想像性和審美性,能恰到好處地起著引導游人觀賞山水名勝的功用。如駐足黃山的玉屏樓,面對眼前的云海縹緲、山石聳翠奇觀,忽然間看到了刻在石壁上的點睛文字“如何”,靜立的石壁好似在問詢: 黃山如何?玉屏樓如何?此時此刻,游客精神不覺為之一振,也禁不住浮想聯翩。
相比而言,旅游詩文的導游功用更為全面。游記作家以文學描寫的筆法,詳盡地記載游歷或旅途見聞,包括游覽歷程、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以及有關的歷史事實、民間傳說等,極大地豐富了景觀內涵,傳播著旅游信息,使讀者具有身臨其境的立體感受,使游者能沿其線路,步其后塵,有目的地尋古探幽。如徐弘祖的巨著《徐霞客游記》,不僅凝聚了地理學家的學識,旅行家的情懷,探險家的勇氣和文學家的修養,而且極富導游意味。山水詩也憑借其深廣的歷史文化內涵,富有民族氣魄的藝術魅力,遠播四方的名人效應,猶如高明的導游,引導游人選擇最佳的視點、視角、視界,展開美的想像翅膀,透徹領略景點的氛圍美、形色美與神韻美。
其七,旅游文學作品還有助于培養導游工作者的語言藝術和審美修養,提高導游講解水平。導游者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精彩的講解,把各個景點的美擴散給旅游者,把外界美的景觀變成人們的精神享受。導游講解服務是貫穿于游覽過程的一種系列性的連續行為,也是一種涉及廣泛知識領域的行為,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信息和藝術感染力,都有助于培養導游工作者的語言藝術和審美修養,有助于提高導游水平。
比如,當佇立于洞庭湖畔,眼見月色朦朧,水波不興,遠處蒼山蔥翠,映照于如銀的湖水中。觸景生情,導游者不覺朗朗吟誦一曲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流彩飛揚的詩句在游人的耳邊響起,猶如清泉,從游客的心底流出,誘人遐思沉迷:“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再如,初唐才子王勃的《滕王閣序》,被導游者成功地運用于導游辭中,把秋日滕王閣的山容水意、云影天光乃至建筑之富麗, 民居之輻湊,色色入畫,事事若詩,熔聲色形態諸美于一爐,展示在游客眼前,使眼前景象與心中的想象溝通起來,形成“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象,極大地強化了觀賞活動中的實際美感。而在蘇州閶門外的寒山寺,一曲張繼的絕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把游人引領到寒山寺文化歷史和現時活動的聯想當中,使自然山水和名勝古跡增添了深層次的內涵和情趣。富有文學素養的導游, 對于游客能否進入審美境界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將真正具有藝術價值并彪炳史冊的山水文學藝術精品介紹給游客, 其實是在借助彼時彼地名人的高素質心理定性及其結晶物, 渲染審美氣氛, 構筑有利于游客進入特定審美關系的情境。就像空調器是調節冷暖小氣候的技術魔術師,導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調節審美小氣候的心理魔術師。
微信公眾號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