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目前中國城市人口已進入老齡化階段,40歲至60歲中老年人成為財富的最大擁有者。這群人有這樣一個特點,雖然事業上取得了不俗成績,但卻有60%以上的人處于生理或者心理上的亞健康狀態,傳統意義上的醫療保健已經無法滿足這一部分富有族群的需求。于是人們對休閑、養生、健康有著更為迫切的需求,健康養生旅游已成為保持人們身心休閑保健的文化形態。養生通常被定義為:“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欲、辟谷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春夏秋冬四季輪回,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大自然中的日月經天現象,常常啟發人們師法自然,回歸自然,“養生旅游”產品也應運而生。
回歸自然,休養生息,能在現代旅游產業發展中融入健康養生的元素,把休閑、養生、健康內涵貫穿到“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和旅游業發展全過程,是健康養生旅游的發展方向。同時,健康養生旅游內容豐富、產業鏈長、涉及中醫、環境、道教、文化與養生等多個行業,目前,利用藥理知識,醫療原理,制作飲茶、藥浴、藥膳等產品,泡溫泉,做SPA等活動,在國內受到普遍推廣,國內多個省市都打出中醫藥養生的招牌。
伴隨都市人越來越重視順應時節調養身心,各地都紛紛抓住時機,挖掘相關旅游資源,開辟“養生旅游”線路,一些旅游線路中加入了食藥膳、聽講座、請名醫問診把脈的食餌養生行程;部分景區也積極開發本地得天獨厚的生態養生資源,帶領游客游覽負氧離子豐富的景點,到長壽鄉探秘,或者干脆在佛教圣地聽禪,道家靈山悟道,練太極武術,賞靈山秀水,達到內外兼修的目的。這些“養生游”產品在近幾年逐漸受到中老年人群和生活壓力大的白領人群青睞,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
養生旅游,已成為當前旅游發展的新時尚,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知識體系已進入許多景點規劃建設內容。從旅游業的六大要素中,已經明顯可以感受到中醫藥產業的輻射效應。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對養生旅游這一概念很陌生,什么是正確的養生旅游?養生旅游屬于旅游業與養生學交叉的領域,實際上就是建立在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基礎上,結合觀賞、休閑、避暑、避寒、康體,游樂等形式,通過旅游活動來調暢氣血、和悅情志、鍛煉體魄,以達到健身防病、延年益壽的目的。怎樣利用資源基礎,形成養生的方式,轉變為游憩活動,是養生旅游開發的關鍵。養生旅游的產品開發要明顯突出多樣性與豐富性,體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
中醫文化與養生旅游相結合,可以成為非常好的旅游產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中醫文化底蘊深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獨特地位,可以充分滿足游客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是一種高層次的旅游資源。歷代涌現出的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名醫,形成了《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千金方》、《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經典著作;還有頗具中國特色的藥鋪、藥工手藝,這些都為中醫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提供了一定載體與依托。游客不僅可以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地增加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還能通過藥坊、藥工手藝等深入感受栩栩如生的中醫藥歷史場景。
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是中國特色的旅游方式,要充分認識其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將成為旅游環境容量分流、挖掘旅游資源內涵、實現旅游產品升級換代的重要舉措。目前的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還只是新生事物,是中醫藥的副業,還沒有作為主體業務。
在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市場開發和產品開發中,要合理地讓中醫藥院校與旅游局等旅游部門、人文景點(如博物館)等相關單位掛鉤,共同發展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市場。并把中醫藥農業、中醫藥工業、中醫藥商業與旅游業的各種配套設施和項目聯系起來,成為中醫藥行業和旅游業的共識,為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的發展做好思想觀念上的準備,打下輿論基礎。
微信公眾號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