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規劃|旅游策劃-深圳市麟德旅游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國家甲級資質)

0755-26641555

返回上一頁首頁 > 麟德研究 > 麟德專著 > 國學旅游

聯系方式

總部地址:深圳市南山區南山大道2002號光彩天地大廈6樓
聯系電話0755-26641555
市場部電話400 1122155
傳真0755-26641777
郵編518052
網址http://www.luotuoduizhang.com

第四章 佛教文化與旅游

發布日期:2018-07-23瀏覽次數:2097關鍵字:

第四章 佛教文化與旅游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它發源于印度,由它而產生的佛教文化則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瑰寶,飽含著無量無邊的智慧和文明,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最大寶庫、人類最偉大的精神文明成就之一。佛教文化傳到中國后,便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文化對中國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形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充實了中國人民的文化寶庫。佛教文化與旅游的關系密切。“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文化的主要載體——佛教建筑大多與我國的美麗山水相結合。這筆有形的遺產和無形的佛教文化逐漸成為吸引成千上萬游客的重要旅游資源。此外,佛教文化的智慧和文明對旅游開發更是具有極大的啟迪作用。

 

第一節 佛教在中國的演變

相傳在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創立了佛教。悉達多·喬達摩就是釋迦牟尼,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佛陀。佛陀是“覺者”、“智者”的意思,傳說人可能有三“覺”:一是“自覺”(自我有充分認識的能力),二是“覺他”(使其他眾生也得到覺悟),三是“覺行圓滿”(智慧與能力都圓滿)。佛教傳說中,聲聞、緣覺的羅漢有“自覺”,可以通過聆聽教誨,獲得機緣而解脫;菩薩有“自覺”也能“覺他”,可以在世俗社會拯救眾生脫離苦海;佛陀則三種“覺”都有。當然,我們凡人三種都沒有,不能覺悟,所以又叫“有情眾生”,只能等待佛、法、僧的拯救。《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凈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究竟何時傳入中國,民間有不同的說法,根據考證,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在西漢與東漢之間,即公元前后左右。有一個說法可以證明,漢明帝做過一個夢,夢見一個閃著金光的金人,問大臣,大臣說可能是西天的佛。漢明帝公元58年到75年在位,他做夢的時候大臣說是佛,即證明佛那時已經傳入中國了,但具體是哪一年,無從考證。漢明帝還派了使者前往印度求佛,使者求得佛經返回當時的京都洛陽,漢明帝為此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

佛教所孕育的佛教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內容極為豐富,僅佛教經卷就多如瀚海,可以說從來就沒有一個人在一生中能讀完所有的佛經。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民族文化交融而形成中國佛教。在這里,筆者能以中國佛教主流教派中的禪宗為主線,簡單地談點佛教在中國的演化。

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出現了一種新的詮釋,不再強調離群索居去實現其理想,而是主張以慈悲為懷,行菩薩心,把自己的人生投入到幫助他人的事業中去,去解救別人。這就是大乘佛教。在大乘佛教之前的各門派佛教均稱為小乘佛教,這就有了大乘和小乘之分,在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傳播。

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據《大梵王問佛決疑經》記載,說大梵天王把一支金色波蘿花交給釋迦牟尼,請他為眾人說法,釋迦牟尼佛祖只是手拿金花一言不發,環顧臺下眾生,大家均不解其意,只有他的大弟子迦葉會心的微笑,于是佛祖當眾宣布,把佛祖尊者傳授給迦葉,這就是禪宗的開始,就是“正法眼藏”。“正法”是指佛的純正教法,“眼藏”是指心法深廣,能含蘊萬德。佛在靈山“拈花示眾”時唯迦葉“破顏歡笑”,這說明了他已領會和讀到了佛的真髓,這就是佛的“以心傳心”的無言之道和“教外別傳”,從而摩柯迦葉成為了禪宗的開山祖師。佛祖滅度后,迦葉繼承了佛界的領導地位,他主持完成了整理三藏(經、律、論)的經典會議。會上他請佛的另一位大弟子阿難背誦了佛法,大家一致認為與佛印說一字不差。這次會后不久迦葉便將“正法眼藏”傳給了阿難。阿難便是西天禪宗二祖,他學識非常淵博,精通佛法,廣為人敬仰。他在入滅前來到了恒河,河兩邊的兩個國家的知道阿難的到來,要兵戎相見爭奪阿難,阿難為了避免戰爭,來到了河中央,一時天地震動,跟隨釋迦佛祖的五百弟子前來聽法,這就是五百羅漢。阿難將“正法眼藏”傳給其中商那、和修二位。這便是西天禪宗的第三位祖師。這樣佛教在古印度一共傳了二十八代,這就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西天二十八祖”之說。

當“正法眼藏”傳到二十八祖,出現了一位禪宗劃時代的人物,他便是菩提達摩,印度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太子,他出家后傾心大乘佛法。達摩擔負起了把西天禪宗傳入中國的重任。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到處以禪法教人。當時南朝的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傳法。但是當時南朝的佛教重視講義理,與達摩的禪宗重坐禪,提倡“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論不合。據說他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說佛理,問他:“我修建了這么多佛寺,寫了這么多經卷,度了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達摩回答說:“都無公德”。武帝問他“何以無公德”?他說:“這都是有求而做的,雖有非實”。由于他同梁武帝話不投機,于是便離開南京北上。傳說達摩渡過長江時,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葦上過江的。現在少林寺尚有達摩“一葦渡江”的石刻畫碑。同年到北魏,開始在洛陽一帶游歷,傳習禪宗。達摩于后來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禪時,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他的這種修行方法,又被稱作“壁觀”。后來傳法于僧慧可,死后葬熊耳山。相傳達摩成佛前,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這便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禪宗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傳到了五祖弘忍,弘忍門下有神秀、傳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為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

六祖慧能是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分水嶺式的人物,成為中國佛教奠基人,被稱為中國的釋迦牟尼。他將禪宗發揚光大,使佛教中國化。他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慧能姓盧,以砍柴為生,一字不識。他慧能三十九歲才剃度。當時他來拜五祖弘忍法師為師時,弘忍問他:“你一個南人,又不識字,到我這里學什么?”慧能答道:“人雖分南北,但佛性沒有南北。”弘忍一聽,覺得他很有一些悟性,就先安排他到磨房去干雜活,隨眾聽法。之后寺內發生了一件禪宗史上的一件驚天大事,弘忍要選接班人,條件是每個人都要寫一著詩,佛教叫做“偈”,是要通過“偈”,看你對佛教的理解。弘忍法師門下的有一高徒叫神秀,被公認為是接班人,他寫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莫使有塵埃。”意思是,身體好像一棵智慧樹,心靈就好像明亮的鏡子,你要對它常常擦拭,不要讓它落上塵埃。神秀的主張是漸修。他認為每天都要擦心靈這面鏡子,要自我約束,自我懲戒。神秀活到九十多歲,臨終告訴門徒說,佛教所有道理只有三個字即“屈、曲、直”說要想成佛,一是能受委屈,二是能彎曲,最后才能伸直。

慧能聽到大家都在贊揚這首詩,順口說道:“好則好矣,了則末了。”意思是詩確實很好,但還不夠徹底。慧能便針對神秀的那首詩,讓人替他寫出了自己對佛教的認識,從此震驚了佛教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就沒有智慧樹,也沒有實在的明鏡,本來什么東西都是虛假的,沒有什么真實的本質,所以,哪會招惹什么塵埃不塵埃。當晚三更弘忍悄悄將慧能叫到自己的房間,傳授法器給了慧能。為了避免爭斗,慧能遠離寺院回到了家鄉,隱姓埋名。十幾年后,他來到廣州,碰到一位非常有名的和尚叫印宗正在講經說法。印宗問學生,風吹幡動,是風動還是幡動?學生們說法不一,爭論激烈。這時慧能上前說道:“風也不動,幡也不動,是人心自動”,印宗大師大吃一驚,并請他上臺說法。這時慧能才亮出法器,公開自己的身份,成為禪宗的六祖。

印度佛教認為,世界是由二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組成,一個是渾濁的,庸俗的世俗世界,一個是清靜的超越的自由的心靈世界。雖然你說,你的主觀世界是干凈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但你是經不起外界的誘惑,所以佛教告戒人們,你的心就象鏡子,當灰塵落下來的時候,你要經常拂拭。所以要苦苦的去修行才能得到佛的認可。慧能則說了一個干脆的道理:既沒有智慧樹一樣的身體,也沒有明鏡一樣的心靈,一切都是虛幻的,是“空”。法也是空,我也是空,外面的世界都是空,四大皆空。四大皆空是指佛教認為宇宙的四大合成,土、水、火、風,都是幻想,是空。空即空空如也。《金剛經》里說:一切“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電”,最后是如如。意為一切東西都是虛幻,是空的,沒有永恒的,都在生和滅的過程中。這就是空,如我們看電影,同悲,同喜,為情節所感,看完電影一切皆空。有一副佛教對聯:“影外影為三等幻,夢中夢是兩重虛。”按照佛教的觀點,很多東西都是夢中夢,是由妄想和欲望構成的假相。“色”是感覺和知覺構成的,是形狀。世界萬物只不過是你的感覺和知覺,這叫“色即是空。”佛教認為“空”是最終意識狀態,是排除一切虛妄的認識后而產生的一種清靜狀態。慧能認為心性本凈、佛性本有,佛性本來就是清靜的,哪里會有污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還結合中國的老莊思想,認為要自己解脫自己,成佛不在別人,而在自己。既然一切都是“空”,外在的修心養性都不必要,關鍵在心靈意識里,不在表,而在里。“無心是道”,對什么事情都要“無心”,這就是說人人都有佛性。慧能非常強調“自凈”、“無念”,就是不固執、不留戀,做到“吾心安處是故鄉”,成佛的關鍵在自己心里面。只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以前由此岸達到彼岸必須要苦苦修行,非常辛苦。他主張要拋棄苦苦修行的方法,要有新的解脫方式即不必解脫。因為回頭看去,此岸就是彼岸,不用那樣苦修也能成佛,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叫大徹大悟,也叫“頓悟”。這就是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分別的重要標志。也就是說禪宗不再像宗教,而是一種精神信仰。它影響了民眾的信仰,使他們對現實生活抱了一種虔誠,一種謹慎,一分小心,也對來世幸福懷了一線希望,一種幻想,以及一絲警覺。這樣禪宗的宗教性質就越來越淡化。慧能以后,禪宗廣為流傳,于唐末五代時達于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在佛教里,把印度傳來的佛經才叫“經”,但有一本是唯一例外,它叫《壇經》,是由中國人自己記錄慧能說法演講的一本書,它成為中國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典籍。

慧能在臨終前當眾宣布,法衣不再往下傳,留供曹溪,即今廣東省韶關市南華寺內。七祖為神會,唐德宗貞十二年(796)朝廷正式授神會為禪宗七祖。禪宗在中國一共傳了七祖,這就是中國佛教發展的主線。中國佛教,特別是影響中國知識分子最大的禪宗都是沿著慧能的思路走的,這一思路是佛教的外衣,實質上是長在老莊的根上。

 

第二節 佛教文化的當代價值

 

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哲學方面,佛教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模式和生命輪回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文學方面,佛經的翻譯影響了中國文學,魏晉志怪小說、唐代傳奇、變文、元明清的白話小說如《西游記》、《封神演義》、《紅樓夢》等可以明顯看出佛教的影響。佛教對于中國的天文歷算、醫藥養生、工農業技術等,都起到了豐富和推動的作用。特別是佛教文化在中華文化土壤中開出禪文化的奇葩,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主流。禪文化又可分為北宗的漸修禪和南宗的頓悟禪。在佛教中國化的同時化中國,禪宗為創造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作出了杰出貢獻。禪宗之于當代的價值在于:開拓創新的精神、以人為本的理念、和而不同的境界。

禪宗是勇于改革創新的宗教,它把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固有文化相結合,應民眾渴望解脫之“時”,契中國文化喜求簡易之“機”,應時契機,把握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一根本,幫助眾生“照空妄念成真念,轉得凡心即佛心。”禪宗絕不枯寂呆板,墨守成規,而是活潑潑,開啟智慧。禪宗祖師揚眉瞬目,運水搬柴,片言只語都能令學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比如法達法師誦《法華經》三千部,自以為有多大功德,心生傲慢。六祖開示說:“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法達大悟。禪宗的創新精神是其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內在基礎,禪宗的創新有多種類型,其中包括綜合創新、原始創新、個性化創新、模仿創新和制度創新等。

禪宗是貼近人民大眾的宗教,它把禪的修行同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緊緊結合起來,所謂饑來吃飯困來眠,運水搬柴無非妙道,“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發展出農禪并重的傳統,自耕自養,進而廣行利他事業,因而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毛澤東稱贊說:“有上層的佛經,也有勞動人民的佛經,如唐朝時六祖的佛經《法寶壇經》就是勞動人民的。”

禪宗是有著和而不同境界的宗教。生活處處都有禪,禪是生活的藝術,禪是身心放松的藝術,禪是快樂的源泉,是我們舉手投足之間一個快樂的起點。禪文化能與任何文化和諧相處、圓融無礙,比如南岳衡山,長期佛道共存,相敬如賓。佛教文化融入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如“人間佛教”(中國)、“人類新宗教“(日本)、“民族主義”的佛教(斯里蘭卡)、“民主主義”的佛教(緬甸)、“參與的佛教”(東南亞和南亞)、“爭取人權”的佛教(就印度的賤民種姓而言)。與各國、各地區民族文化的融入,使今日佛教在東西方世界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贏得了普遍的贊嘆。美國芝加哥公牛隊在籃球運動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績。人們問主教練菲爾·杰克遜:“你的球隊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說:“我是個基督徒,但我崇尚禪宗思想。在籃球場上,我不依靠威脅和高壓,而是培養球員的領悟之腦、同情之心和無私合作精神。禪宗強調‘無私合作’,看重頭腦的清醒,強調‘對人生命的關愛與同情’,這就是我教育球員的三個秘訣,也是公牛隊常勝的方法。我們這支球隊能夠做到的就是保持清晰明了的大腦,這比聰明更重要。”可見,籃球里有禪。不光如此,打電話里有禪,穿衣吃飯里有禪,我們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有禪。日本松下幸之助有企業禪,西方有基督禪,處處有禪,我們的心靈就會心無掛礙,空靈自在,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快樂。“快樂無憂,是名為佛”。

禪文化的這些具有普世性的特質,在大的方面,對于當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有借鑒意義;在小的方面,對于我們旅游建設發展更是有深刻啟示作用。今天,我們要充分挖掘禪文化在旅游規劃中的作用,以開拓創新的精神自覺引導佛教與旅游相結合,為豐富旅游景區的內容作出有益的探索和新的更大的貢獻。

 

第三節 佛教文化對旅游的啟迪

大多數人都擁有宗教或宗教式情感,佛教旅游資源成為他們的情感寄托。人們參加宗教活動,能使他們精神舒暢,感到安慰。人們渴望尋求一種溫柔情感,一種至愛親情,一種輕松超脫,宗教場所和宗教活動能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因此,佛教文化與旅游的關系密切,互有滲透互相促進。

佛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深刻影響甚至決定著人們的旅游消費行為方式和審美特點,滲透在人們的旅游過程中。旅游業是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它對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和旅游設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而帶動了這些方面的發展。交通、住宿條件的改善,方便香客的朝拜活動。同時,佛教文化的旅游開發能使佛教文化得以更好的保護和彰顯。

佛教文化一方面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另一方面對旅游規劃發展有著深刻啟迪作用。相當一部分佛教藝術和佛教活動是旅游資源。佛教旅游資源包括佛教物質景觀和佛教禮儀活動兩大部分。佛教物質景觀主要是兩千多年來的佛教藝術遺產,如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繪畫、佛教文學經籍等。佛教禮儀活動主要包括佛教的佛事,如念經、供佛、放生等,佛教儀式、佛教人事和佛教節日等方面。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以及三大石窟等現已成為引人注目的佛教名勝。佛教建筑之所以美,除了其空間藝術之美外,就像基督神學家圣·托馬斯·阿奎納所說的:“是由于神住在里面。”各類佛教活動之所以吸引游客,是因為它們代表著人與神的溝通。

近年來,佛教旅游越來越受青睞。旅游資源,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必須外化為產品,才能在市場上銷售。佛教旅游資源可以外化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佛教觀光旅游。這種觀光層次的產品,根據觀賞的不同,可分為佛教人文景觀旅游和佛教自然風光旅游,是指旅游者為了參觀旅游佛教建筑及周圍的自然山水而進行的以觀賞性為主的佛教文化旅游。

二是佛教參與式旅游。參與式旅游是旅游產品的提高層次。我國的整個旅游市場上,以觀光層次的旅游產品為主,而各國旅游目的地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參與性的旅游項目是旅游目的地必不可少的。不少佛教文化遺產飽含和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因如此,佛教文化遺產不光是少數專家研究的對象,也為各種職業和各種年齡的億萬群眾所關心。佛教藝術主要有佛教繪畫、佛教音樂、佛教雕塑、佛教題材的劇目等,這些藝術形式和作品除了可以讓人欣賞、觀摩、研究外,有些還可讓人親自參與,如佛教音樂和以佛教為題材的劇目,可以讓人去唱、去演,結合一些佛教儀式,如參禪、浴佛、食齋、放生等,尤其是佛教開光、方丈升座、傳戒及佛誕日等特定佛事法會的參與,會讓游客浸潤于濃郁、莊嚴的佛教氛圍中,使游客感受到強烈的佛教文化震撼力與感染力。

三是佛教體驗式旅游。當前,體驗式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體驗是內在的,存在于各人心中,是各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來自個人心境與事件的互動,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旅游產品的本質就是向消費者提供一種或多種經歷或體驗。佛教體驗式旅游也伴隨著這股潮流應運而生,其主要特點是游客親身體驗佛教出家弟子的日常生活、功課以及佛家戒律與清規等,從而感受佛教獨特的生活氛圍。游客至此吃齋飯,住僧舍式旅館,聽晨鐘暮鼓、經聲喃喃,觀香煙繚繞、法相森嚴,購配套的佛教旅游商品,使游客在一種肅穆崇敬的心態中,擯棄雜念,忘卻煩惱,達到一種心靈的松弛與凈化。

佛教文化對旅游規劃發展的啟迪作用也不容忽視。這里以佛教文化對溫泉開發的啟迪為例,談談佛教文化對旅游規劃發展的啟迪作用。

佛教文化講究“空”,每個佛廟前都有一個山門,山門叫無相門,也叫空門。意思是進了山門就等于離開了塵世,進入了空門。佛教文化也很講生活的清心寡欲,比如說“齋”,齋者,不動葷,是一種清心的節制和約束,是對世俗的貪念的節制,所以也叫齋戒。由此,我們開發溫泉時首先要讓游客進入溫泉有進入空門的意境和感覺;其次,配合泡溫泉,讓游客飲清茶、吃齋飯,是一種洗心和清心。

佛教認為人的身體是可以滅的,但靈魂是永不消失,它會薪盡火傳,人的生命是一個“輪回”過程的延續。身雖朽,即身體雖有污,但精神永不滅,提神潔體,猶如再生。這個“提神”應該含有心靈的凈化過程。溫泉開發就要深入挖掘溫泉有提神潔體的功效。

佛教講“報”,所謂因果報應,凡有善惡,必 有報應,所以人在世要廣種福田,多作好事,多積善果。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也很講“報”,即有恩必報。要多想別人給自己所施的恩,去回報社會、回報民眾,回報他人。那么,我們要廣種福田在溫泉之中,讓游客享受溫泉的同時靜思靜想怎樣來報這大自然所施的恩。

佛教認為,要想得到佛的拯救,首先要背離世俗的貪欲,認為世上的金錢、美女、財富都是虛妄,是鏡中花,這就是“出世”。而溫泉享受,就是一種“出世”的境界,泡在溫泉中,要忘掉一切世俗貪念,使自己身心徹底放松,達到超越苦難的“涅槃”狀態。出浴達到神情氣爽之感。

佛教講“禪定”,即“打坐”,也就是氣存丹田、眼觀鼻、鼻觀心、凝心入定,在這種安詳尚昆的狀態下,享受著肉體的舒適和精神的愉悅。這種禪定就是一種高層次的休閑度假活動,在溫泉中可以促使這種身心的舒適和愉悅,然后在禪定的境界中讓自己的意念慢慢的彌漫開來,真正達到、無哀、無樂、無思、無慮的輕松和超脫。

佛教文化在其它旅游開發上也同樣富有啟迪。佛教很講來生,人的一生要多做好事,來生才能托生得好,不進地獄。古代中國人都相信,泰山主死,泰山的蒿里為死后世界,很多人都是到那里祭奠親人。特別是孤魂和失散的親人。有家殯館所在大門口設立了一個非常特殊的信箱,叫“天堂信箱”,你可以把對親人的思念寫封信投進去,然后統一以隆重的儀式火化,天堂的親人會接到你的信,這是一個很好的祭拜方式。這樣的文明做法和活動,泰山在旅游開發上是否可以借鑒。

 

友情鏈接:麟德集團麟德投資楊力民網站香港旅游發展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版權所有 深圳市麟德旅游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國家甲級資質)
地址:深圳南山區南山大道2002號光彩新天地大廈六層
電話:0755-26641555 咨詢熱線:4001122155 傳真:0755-26641777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圖片內容源自網絡,如涉嫌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法律支持:北京市億達律師事務所 備案號:粵ICP備10098492號
技術支持:靈瑞網絡  
  • 微信公眾號

  • 新浪微博

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尤物,久久亚洲精品1区2区,久久久久AV免费看,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婷婷激情综合五月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 日韩精品双飞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二区综合 | 夜色福利院在线看视频 | 亚洲欧洲日本中文a∨ |